下周,廣州首批歷史建築名錄將啟動掛牌儀式。根據此前官方公佈的數據,首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涵蓋398處建築物和建築群。對於有著2200年曆史的羊城來說,這個儀式意味深長。自從去年金陵台民國建築被開發商強拆事件以來,保護區域特色建築的呼聲越發成為羊城公眾共識。地處五嶺以南的廣州,在“造城”過程中,如何在保留自身獨有的“嶺南”氣質的同時,讓居住其中的市民生境得以改善?
  本期廣州築跡,我們採訪了深耕廣州商業住宅數十載的房地產商人莫育年,通過展現他在職業生涯中的嘗試,管窺房地產商參與“造城”過程中對嶺南建築的理解。
  “我曾經是一個設計者,也是一個學者,我不能提了建議和想法就不管,我是一個商人,要對產品負責,做出的產品能否賣得出去是關鍵”,主導越秀“嶺南系列”住宅產品的莫育年如此理解自身角色。
  現年59歲的莫育年有雙重身份:他既是教授級建築師,又是越秀地產的副總經理。1985年加入廣州老牌房產國企越秀地產,從事城建工作逾40年,莫育年的個人職業生涯與廣州城市建設開疆拓土的路徑不無暗合。
  而“嶺南系列”,則是莫育年職業生涯中的驕傲與自豪。
  談到嶺南建築思潮,繞不開上世紀初以來涌現的一批本土建築的翹楚———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佘畯南、何鏡堂、莫俊英等。然而,讓莫育年萌發建造“嶺南系列”商品住宅的想法的,不是這些大師,而是他讀碩士時的導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學院前院長陳開慶教授。
  十幾年前(2000年前後),越秀地產在同德圍拿到一塊地,因地處偏僻擔憂市場問題而開了一個專家研討會,當時的與會專家陳開慶教授提出“與其一味抄香港新加坡,不如搞有地域文化的嶺南建築”。
  一語驚醒莫育年。於是,運用“冷巷理論”建成的東西朝向住宅從此佇立在同德圍。自那時起,嶺南花園、嶺南雅苑、嶺南粵園、嶺南灣畔、嶺南山畔、嶺南雅築、嶺南林語,一系列擁有“移步換景花園、鍋耳牆、紅砂岩青灰磚、白玉蘭芭蕉樹”等嶺南元素的商品住宅,在越秀的版圖上開花結果。
  從白雲荔灣到蘿崗,如今的“嶺南建築”已不再是莫育年當初做嶺南花園時的孤膽嘗新,而是有了明確的官方烙印。“蘿崗的盤,政府都要求做出嶺南特色”。在莫育年看來,地方政府有錢之後必定轉向精神方面的挖掘。
  然而,什麼是嶺南建築?目前廣州在建造嶺南建築住宅的道路上,用“有心無力”來形容不為過。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明令要求開發商對部分區域的開發需“體現嶺南特色”,但另一方面,在莫育年看來,“最大的困惑是嶺南特色很少有人總結”,設計院里沒幾個設計師能透徹說得清何為“嶺南”。
  對莫育年來說,他打造“嶺南系列”的願景是———“這裡不是西班牙,這裡不是羅馬,這裡不是日本,這裡就是廣州”,這既是小心愿也是大理想,一如他曾對嶺南灣畔的念想:穿過鍋耳牆造型的小區入口,潔凈白色和青灰磚的牆壁,套了一點點紅砂岩色彩,當太陽餘輝給青灰瓦脊的輪廓抹上一道道金邊時,美麗包裹在靈光中,透出祥和莊重。
  誠然,僅靠一個越秀地產或一所華南理工大學來支撐起廣州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嶺南建築,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學界如何向建築工地輸送更多功底深厚的本土人才,政府如何平衡開發商的利潤和社會責任天平,行之尚淺而任重道遠。
  壹
  緣起
  是越秀地產選擇了嶺南建築還是嶺南建築選擇了越秀地產?
  按照莫育年的感性理解,“這是人和事物之間的緣分”。
  2000年前後,越秀地產在同德圍拿到一塊地,當年同德圍的居住群體是地鐵拆遷戶和教師,地處偏僻,廣州人都不願意到這個區域買樓,為商討“如何讓同德圍地塊更有市場價值”,越秀地產專門召開了一場專家研討會。莫育年回憶當時的討論場景——— 會上,原華南理工大學設計院院長陳開慶教授提出,改革開放房地產建設“抄”得很厲害,都在抄香港新加坡的形式,後來又騙買家說那是西班牙風格意大利廣場,“陳老師說了一個觀點,實際上所有先進國家的住宅基本都保持著這個國家原來的風格,西班牙葡萄牙更不用說了,那裡的建築都保持著很強的地方色彩和地域文化,他說我們的房地產能否搞一個嶺南,但是我們對這個東西很模糊,又覺得這個東西挺新鮮的,所以公司還是決定試探一下這個嶺南風格的住宅,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做嶺南系列的住宅”。
  嶺南花園便是在當時“模糊又新鮮”的原初認知中開工建設。開工之後,莫育年才發現,嶺南建築不單是風格的問題,還有許多建築水平、建築技術的問題。
  提倡蔭涼是嶺南建築很重要的一個理論,以前舊村落或者牌樓一排一排東西朝向,中間是冷巷,冷巷前面是南邊的大魚塘,南風一吹經過魚塘降溫再經過冷巷再降溫,這一套通風降溫原理讓嶺南的房子東西朝向而保持蔭涼。而嶺南花園正是用這個“冷巷理論”做了很多東西朝向的房子,而且,還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貳
  試刀
  如果讓莫育年為嶺南建築的概念列一個公式,他的答案很可能是———嶺南建築=蘇州園林+西方元素,“上下九一帶的騎樓就是典型的嶺南建築,但你去西班牙旅行的話會看到騎樓與它們類似”。
  儘管一輩子都在城建領域工作,真正瞭解嶺南建築卻是2000年前後的事。
  如果說嶺南花園是“初試牛刀”,嶺南灣畔可說是莫育年的嘔心之作。在莫育年的公開言論中,嶺南花園、嶺南灣畔、嶺南山畔這三個住宅小區常被提及,從最初的“復古”到“現代”再到“就地取材”,三個小區承載著莫育年不斷延展的“嶺南”理解。
  位於荔灣區西灣路的嶺南灣畔原來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建成的舊廣州水泥廠,因時代變遷環境污染,2006年越秀地產以17億元人民幣拍得這個地塊,地塊的規劃建設主要包括住宅部分的嶺南灣畔和商業部分的財富天地鞋業主題商業城。
  考慮到荔灣區素有嶺南文化傳統,莫育年將八角亭、鑊耳牆、騎樓等傳統建築元素註入嶺南灣畔小區,以水體貫穿成“商”、“茶”、“絲”、“變”四大主題庭院,游覽庭院可謂移步換景曲徑通幽,每幢建築都以《蘭亭序》的詞來命名,入門處的楹聯、匾額全部精心佈局,內部的國畫包括鯉魚躍龍門、牡丹、荷花這些蘊含中國意象動植物。
  但復古的同時必須要與現代結合,正如莫育年的一名下屬所言,“住宅產品畢竟要面向大眾營銷,不可能局限在很純粹的一小撮受眾上”。
  在今年開賣的嶺南山畔身上,這種“古典與現代結合”的理念體現得更加明顯。
  小區的庭院順著山的層次自低向高延展,庭院面積不大卻曲徑通幽,移步便能換景,水池形狀對稱整齊顯得現代,滿園都是鳳凰木、雞蛋花、桂花,遠處1萬平方米的尖峰山上栽滿簕杜鵑、竹子和桉樹。
  莫育年說,嶺南園林與蘇州園林的相似之處是移步換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同的地方則是,蘇州園林的假山園林彎曲複雜,嶺南園林則註入更多西方元素,比如水池呈長方形或正方形而非不規則狀,顯得更加簡化現代。
  “現代”化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迎合市場,“建築、設計、裝飾一定要跟現代結合,否則年輕人就會認為很老土”。
  對於像雲山詩意這樣的小區,將徽派建築落地廣州,莫育年認為,“徽派屬於江南以南,對廣州而言,可以說父親是一樣的,造型風格也源於江南文化,不會格格不入”。
  叄
  困境
  既是建築師又是房地產商人的莫育年,如何平衡“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關係?
  莫育年道出建造嶺南灣畔時的個中艱辛———
  “別人可能以為我推廣嶺南住宅比較容易,因為我有權決定建築什麼樣的房子,其實不是的。作為我這個角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不是一個設計者,也不是一個學者。我不能提了建議和想法就不管,因為我是一個商人,肯定要對產品負責,做出的產品能否賣得出去是關鍵。如果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了一個東西,是自己喜歡的風格,但是群眾不喜歡,那就不行了。另外,我們要推廣什麼風格的樓盤,也需要董事會通過,要說服董事會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說下午將請大家參觀的嶺南灣畔,該項目是31層的住宅,當初董事會提出這個問題:‘30層的住宅打造成嶺南風格行不行?這是非常困難的’”。
  被夾在“藝術”和“市場”之間,不得不面對的困惑莫過於產品的天平到底是傾向大眾青睞還是小眾趣味。
  除了平衡藝術與商業的關係,另一個更大的困境在於———“有心無力”。
  政府方面大力倡導“積極拓展城建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城建精品”,就莫育年所知,蘿崗和番禺的項目都被要求賦予“嶺南特色”,但,什麼是“嶺南”呢?
  “你到設計學院去問學生什麼叫‘嶺南’,說不出來,沒有(多少人)深入去研究,但是社會越來越喜歡這個東西,政府越來越推廣這個事情”,在莫育年看來,目前嶺南建築最大的困惑是沒人懂的問題,“不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嶺南文化的傳統文化根源不太清楚,二是嶺南建築生存下來要改革,必須要融合到現代,存在嶺南風格跟現代文化發展結合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不行第二個就更不行了,不瞭解怎麼發展?”
  追逐“嶺南”與不懂“嶺南”,淺層認知與深化融合,這些悖論的背後是本土城建教育和實踐的缺失,“香港吹什麼風廣州就下什麼雨”的建築抄襲年代如何告別歷史,廣州如何重新定位自身,擁有“自己的建築文化”,值得深思。
  肆
  開拓
  回顧莫育年的職業生涯,1971年高中畢業,1985年從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轉而加入剛成立不久的廣州市城市建設總公司(越秀地產前身),“當時蓋房子給居民住是一種很陽光的行業”,從體制固化的傳統國企來到業務氛圍濃厚的朝陽行業,一個青年的熱血和一個吹起房地產號角的時代共同奔跑,讓莫育年覺得人生“很有奔頭”。
  驕傲感和事業心是從建造天河第一個商業樓盤———模仿新加坡玻璃馬賽克外牆的廣州體育村開始的。
  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廣州城建,“儘管當時歷史條件比較落後,沒有電梯,但整體的規劃和房價都由政府嚴格控制,成片改造,人們能夠住到當時改良得比較好又比較便宜的房子”,在莫育年看來,比起現在房地產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更懷念過去,“我覺得那個時候是房地產的光輝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之後,私企開發商開始與國企開發商同台競爭,從最開始只需解決農民回遷問題,到後來私企開發商兩極分化,舊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單棟或兩三棟高層住宅,這些“城市游擊隊”般的開發商讓舊城肌理變得雜亂無章,而2000年之後廣州住宅郊區化卻缺乏系統規劃配套,又成為新的社會治理難題。
  時至今日,中國千軍萬馬搞房地產已成潮流。
  莫育年說,房地產在中國的特別之處在於———房產價值與地區的富裕程度無關、與自然環境好壞無關、與檔次無關,而與人氣有關。
  按照工作計劃,今年莫育年將和他的同事在越秀地產的住宅序列中專門打造一條“嶺南產品線”,這意味著,未來的“嶺南系列”出牌將更有章法也更成體系,從營銷的出發點考慮,這是為了避免同質競爭之故。
  59歲即將退休之際,莫育年傾力打造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嶺南系列”,他將此理解為“事業的緣分”。
  似乎一切又回到原點,猶如廣州的城市建設,從轟轟烈烈地“抄香港、抄新加坡、抄西方”到低調地“找回自我”,在莫育年看來,中國有地域特點的本土建築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大幅度保留,但保留一部分卻是很有必要的,他對自身的期許是“做20%的嶺南建築,做80%的純市場住宅”。
  不靠銷售商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進去,而是讓嶺南味“滲”進尋常百姓的感受中,從建築到文化到飲食乃至繪畫粵曲,所謂“嶺南”,其實是一種生於斯長於斯的生活方式。
  採寫:南都記者 張艷芬 實習生 溫瀟瀟 攝影:南都記者 譚慶駒  (原標題:嶺南建築=蘇州園林+西方元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92yfpr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